德國布魯克電子自旋共振儀ESR
德國布魯克電子自旋共振儀,簡單介紹自旋共振技術的發(fā)展,順磁共振原理和應用及BRUKER電子自旋共振波譜儀介紹。
電子自旋共振技術的發(fā)展
- 1924年,泡利(Wolfgang Pauli )在研究光譜的精細結構時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 1925年,G.E.烏倫貝克和S.A.古茲密特受到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啟發(fā),提出電子具有內(nèi)稟運動—自旋,并有與電子自旋相聯(lián)系的自旋磁矩。
- 1944年,前蘇聯(lián)物理學家扎沃依斯基(Zavoisky, N.K.)觀察MnCl2、CuCl2等順磁性鹽類時*觀察到電子順磁共振現(xiàn)象。
- 初物理學家用這種技術研究某些復雜原子的電子結構、晶體結構、偶極矩及分子結構等問題。后來化學家根據(jù)電子順磁共振分析結果,闡明了復雜的有機化合物中的化學鍵和電子密度分布以及與反應機理有關的許多問題。
- 美國的B·康芒納等人于1954年*將電子順磁共振技術引入生物學的領域之中,他們在一些植物與動物材料中觀察到有自由基存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儀器不斷改進和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電子順磁共振技術至今已在物理學、半導體、有機化學、絡合物化學、輻射化學、化工、海洋化學、催化劑、生物學、生物化學、醫(yī)學、環(huán)境科學、地質探礦等許多領域內(nèi)得到廣泛的應用。
電子順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電磁波譜法(以下簡稱波譜學)是將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光,或無線電波)與研究物質內(nèi)部分子、原子核或者電子等相互作用,引起物質的某一個物理量的變化而進行的。在此過程中,物質吸收外加電磁波的能量,從低能級躍遷到較低高的能級,也可以從較高能級發(fā)生受激輻射而躍遷到相應的低能級。(被吸收的電磁波頻率或者波長取決于高低兩能級間的能級差。)
電子自旋
布魯克 MicroESR 的特點
- X波段,連續(xù)波,掃場范圍600G,可采集8192個數(shù)據(jù)點
- 與大型電子自旋共振波譜儀相比,性價比高
- 便攜性強:體積小,大小只有30.5 x 30.5 x 30.5 cm3,重量只有10公斤
- 快速自動調諧和測量
- 全自動化的運行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數(shù)據(jù)自動采集、處理和儲存
多功能、支持多種樣品尺寸和類型(固體/液體/粉末樣品)
- 的專業(yè)應用支持
- AOCS標準申請中(食用油氧化穩(wěn)定性檢測)
- 非常適合本科、研究生教學:化學動力學
德國布魯克電子自旋共振儀ESR